2024-06-17 01:52:15
当前位置:主页频道 > 教育频道 > 专题

记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 不忘育人初心、服务能源战略的“勘探尖兵”
文章来源:中国干部网    作者: 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4-22 14:56    点击量:658    

 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在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,有一支国家级教师团队,在国家能源战略面临重大挑战的形势下,在大学校园也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的现实环境中,他们仍像老一辈教师一样,不忘育人初心,牢记教师使命,专注资源勘查,效力国家战略。团队自1953年成立至今,经过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,虽然办学地点换了多次,团队名称也改了数次,但重教育人、服务能源、科教兴国的传统薪火相传、历久弥新。这个团队就是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”。

  让课堂改变人生

  每年新生一入学,团队负责人、国家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蒋有录教授就与大家讨论如何上好新生研讨课。这是专为新生开设的一门课。这门课不论从专业、学业,还是职业、事业的角度看,无疑是新生大学生活中的第一粒扣子。蒋老师极其重视这堂第一课,他不仅带领团队深入讨论,而且带头主讲。他用石油人国家为重、奉献为荣的精神,用石大校友四海为家、石油报国的事迹,用自己学习恩师、甘为人梯的体会,把课堂变成一碗浓浓的“心灵鸡汤”。有学生听了后感叹,“蒋老师的课能改变人生”。

团队成员在集中研讨授课内容

  学生的事比什么都重要

  团队成员董春梅教授热情开朗,又多有才艺,深受学生的欢迎,学生有了麻烦都愿意找她帮忙。很多学生更是把董春梅当作了自己的知心朋友。学生偷懒了,成绩退步了,只要董春梅知道了,她都会及时教育他们。学生进步了、得奖了,她高兴得像个孩子。有一次,有个学生突然发病住院,董春梅闻讯急忙赶去探视,像妈妈一样安抚学生,让病痛中的学生不再孤独。临走董春梅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,数也没数全塞到了学生手里:“不用着急,没事的,会好的。”2016年,在“齐鲁最美教师”评选中,学生们自发在朋友圈里为她拉抬人气。那是学生们对董老师发自心底的爱。

  在团队成员张立强教授的眼里,学生的事比什么都重要。学生有事找他,他不管多忙都会马上停下手头的工作,先解答学生的问题。有时,他从外地出差回来,行李箱还没放下,就出现在学生开班会的现场。他在学生面前总是笑容可掬,温暖如春,被学生称为阳光的“帅锅”。

  地质类的课,成了很有情怀的课。课堂上,老师把美丽的地质景观、悠久的历史文化、经典的诗词歌赋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,激发学生爱祖国、爱自然、爱科学,志存高远;野外地质实习中,老师登高涉险、风餐露宿,与学生一起探寻地质奥妙,让高峰断谷变成生动课堂。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讲起大学最难忘的事情还是那次野外地质实习。

  30多年都在啃一门课

  在团队中,流传着30多年啃一门课、写一本教材的故事。说的就是教学名师蒋有录1982年毕业至今,一直潜心钻研《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》这门课的故事。从教30多年,他讲授此课已有几十遍,但他年年都在如何讲好这门课上花费大量心思。大纲修订、教材更新、教案讲稿、讲授方法,每个环节他都是精磨细研。他常说,“教学工作是个良心活。”何止他一人在啃一门课,又何止啃了30年。从1953年至今,几代教师都在啃,如今整个团队都在啃,团队教师负责的专业核心课程始终与时俱进,反映学科前沿。

  高擎“勘探精神”这面旗帜

  团队兴,兴在不忘初心、科教兴国的团队灵魂,兴在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的团队文化。

  该团队作为中国石油大学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,诞生于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,壮大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,腾飞于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。“勘探精神”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团队的发展。每年暑假,其他专业的教师们大都开始休整,而他们又苦又累的野外实习却刚刚开始。“雨天一身泥,晴天一身汗;吃饭不准时,睡觉摇蒲扇”是他们野外实习生活的真实写照,但也是传承“勘探精神”的重要课堂。团队里的老教师都清楚地记得,1995年初夏,我国号称“800兄弟”的勘探大军挺进青藏高原,探寻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。团队也组织了一支队伍参与其中。藏南地区被称为生命禁区。高原的低温、狂风;荒漠的孤寂、煎熬;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、胸闷……团队在一次次生死的考验中坚守阵地5个月,400多公里的工作剖面上撒满了队员们的汗水。然而这次勘探,为全国探寻新的石油储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为了紧密对接石油企业的科技需求,有科研任务的老师需要经常到油田交流汇报和做实验。50多岁的戴俊生教授,在与新疆油田合作项目“准噶尔盆地乌-夏断裂带精细勘探潜力研究”中,一年往新疆跑十几趟,一待就是半个多月,而且是经常待在工区的探井上,白净儒雅的脸上落满厚厚的黄沙。林承焰教授为了精确观察实验岩心,在孤岛油田现场考察半个多月。还有一年,林承焰为做好中石油集团公司的“松南盆地中央坳陷西部隐蔽油藏预测”课题,赶赴吉林寻找油藏分布的信息。为了获得第一手宝贵资料,他在零下十几度、没有暖气的岩心库房一呆就是一整天。不下功夫,白费功夫。正因为功夫下得扎实,他的研究成果在油田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。现场师傅们都说:“林老师真神,几千米地下的事儿,他咋摸得这么准!”

  大爱无疆,大道至简。这是一个60多年永不止步的团队,他们把爱国家、爱事业、爱学生的无私大爱化作春风化雨的教书育人;他们把讲使命、勇担当、乐奉献的崇高大道变为千辛万苦的科学探索。逝者流芳,存者继行,来者增辉。



推荐阅读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