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4-26 01:09:33
当前位置:主页频道 > 书画频道 > 评论

氤氲笔墨 拙尔不群 ——著名书法家张振沧印象
文章来源:中国干部网    作者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-11-01 08:51    点击量:1109    

    氤氲笔墨 拙尔不群

    ——著名书法家张振沧印象

  徐林昌

  张振沧,字鹏君,笔名:本真。1947年生于河北沧州,回族。由于当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,逃难至河北沧州屯村落生,故起名振沧,意为振兴沧州。1964年参加工作,先后在华北局,参与俄制工程机械工作,1972年远赴赞比亚援建坦赞铁路。先生自幼酷爱书法,参加工作后,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研习书法艺术;文革时常常在单位写大字报,不敢追求什么体。72年援外坦赞铁路,没笔没墨,放下三年多。回国后,重拾旧梦。

  先生为人低调,自谓“没有耀眼的头衔,也没有功成名就,只有执迷不悔。”正因为没有名利相随,只有惟砚作田,所以伴随着辛勤的汗水,一路走来一路洒,苦辣酸甜皆有得。为了提高书法技艺,1991年张振沧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首届书法函授、面授班学习。从理论到实践厉行三年,得到了他非常崇拜的李松、孙博翔等教授及书法大家的悉心指导,后拜朱培尔、李松、启功为师,书法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。期间,他又利用出差的机会先后去到西安碑林、云南曲靖的张梦龙《爨宝子》发现地,遍访名家,如饥似渴地临帖学习。

  如今先生虽已从心之年,砚田耕老不愁荒,不受人为观念束缚,清心静气,书中求趣。先生初习唐楷,颜体,后习魏碑。特别是在云南曲靖发现《爨宝子碑》后,大有相见恨晚之感,爱不释手。这款被康有为称其“朴厚古茂,奇姿百出,当为正书第一”,“端朴若古佛之容”。清人诗赞“法书二爨足珍奇,朴茂粛疏世几知。邂逅偏逢嘉客至,挑灯逆旅夜读碑。”康有为还不吝赞美:“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,尽合诸家皆为俱美。”先生如获至宝“此宝子楷隶相参,不拘常态,整齐中错落别致的章法,以及偶尔带有几分滑稽和幽默的艺术风趣,令人陶醉。”

  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,也是当代中国的国粹。先生认为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。爨体书法失传了一千多年,上世纪六十年代,我国现代著名金石大家郭沫若先生认为,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魏晋时期,一种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一一爨体,可能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字书体,也许因曹操和后来司马炎的“禁碑令”而从历史上神秘失传。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清朝道光七年(1827年)和咸丰二年(1852年),云南曲靖地区相继出土的两块墓碑《爨龙颜碑》和《爨宝子碑》(史称“二爨碑”),才揭开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辉煌而神秘的一页,并引起当时和其后的饱学之士、历史研究者和书法大家们对这个封存千年书体的关注。然而,由于当时落后的传播手段等因素,对这个被称为中国书法史重大发现的爨体书法的了解、研究和传播,始终停留在上流社会人士和部分研究者之

  间。直到今天真正了解研究这个本来被视为高贵浑雄、正大气象的爨体的,只是云南曲靖当地和国内书法界少数人。爨体一直被视为小众书体而不被重视。从此,先生专攻爨宝子,在学习爨碑中透过表象明其内理,不拘于细枝未稍,从大处着手,写其古拙厚重凝炼的金石味。“要碑帖相融,透过刀锋看笔锋,追求法度自在的表现风格,”先生有所得。

  漫长的习书之路,不计工拙,陶情养性,悠然之乐。月照书窗不寂寞,挥亳濡墨放情怀。先生为书洒脱,为人豁达,言及为人为事,当”端正心态,走自己喜欢的路,做益于身心,益于社会,力所能及之事。现为中国书协会员,中国交通书协会员,河北书协会员,沧州回族文化协会理事。其作品先后书法及刻字作品也多次入选国展及省市系统展,并撰入各种刊物,曾。在全国大展及交通系统获得大赛一二三等多项大奖。

  朱颜鹤发 雪鬓霜鬟的张振沧,在沧州可以说“大名鼎鼎”,然先生不甘于现状,又报名参加网上学习绘画,且一发不可收拾。



推荐阅读
友情链接